責任編輯:牛樂耕
胡大平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觀察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需要有一個寬廣的視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國發展大歷史中去看。”哲學社會科學,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既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地域性,也具有明顯的世界視野和人類情懷。歷史上,哲學社會科學的每一次發展躍遷,都是對人類認知水平的提升和認知邊界的拓展。這種提升和拓展,大多是在不同文化、不同思想的對話、碰撞和交融中實現的。對于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而言,堅持胸懷天下做學問既是一種優良學風,更是一種治學境界和精神追求。
堅持胸懷天下做學問,是中國古代先賢治學修身的鮮明品格。從“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大同思想,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治世理念,再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情懷擔當,都體現了中華民族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精神。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賡續了立己達人、兼容并蓄的精神基因和優良傳統。
堅持胸懷天下做學問,符合現代文明發展大潮流,體現現代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基本特征。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深刻闡明,現代的根本特征和基本標志是“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在這一轉變中,無論民族還是個人,都打破了傳統的地域限制,密切聯系在一起。這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亦標注了現代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基本向度。
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新事物、新技術、新現象和新問題不斷涌現,驅動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不斷延展視域、革新范式、創新內容,呈現跨學科、跨國別、跨文化發展的鮮明特征。如何運用多維視角、綜合方法,分析、研究和把握復雜社會現象背后的歷史背景、現實方位、客觀規律和發展方向,為解決人類社會面對的問題和挑戰提供知識儲備、學理支撐、思想資源,成為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時代使命。
今天的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我國國際話語權、國家文化軟實力不斷增強。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不斷健全,研究隊伍不斷壯大,研究水平和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在國際學術界和國際社會的影響力不斷增強。在這一過程中,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全球視野持續拓展、開放精神日益提升,在不少領域取得了走在國際學界前沿的研究成果。同時,國內學術界一些問題和現象也需引起關注,比如,一些學者習慣于“關起門來”做學問,對于外界的新事物、新現象、新動態關注不夠,缺乏深化研究的興趣和意識;一些學者沉迷于晦澀繁瑣的概念建構,自己講不清、別人聽不懂,失去了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應有的開放性、大眾性。實際上,所謂“天下”并不是抽象和孤立的存在,它可表現為同一藍天下人們共處的世界,表現為追求美好生活的天下人,表現為鮮活生動的共同實踐活動。不面對新鮮生動的生活,囿于書本的只言片語,就少了學術研究應有的“煙火氣”和實踐性,眼中就不可能有世界,心中就不會有天下,胸懷天下做學問也就無從談起。
“天下”,是由一個個鮮活、立體、豐滿的社會個體構成的。真正的學問是為天下人服務的。學術研究的問題意識、問題導向,很多時候都來自人民群眾的實踐和呼聲。堅持胸懷天下做學問,需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關注、分析、研究現實中人們的實踐活動和喜怒哀樂。這樣,才能把學術追求同國家、民族以及整個人類社會的實際需求緊密結合起來,深入探尋并提煉人民群眾在生產實踐、生活實踐中的寶貴經驗、真知灼見,進而以體系化、學理化、大眾化的方式將其轉化為讓人民群眾好理解、受啟發、增智慧的標識性概念和范疇,得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研究成果。
天下,是一個在時空流變中動態發展的過程性概念。堅持胸懷天下做學問,需要以發展的觀點認識和理解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內的世界各民族傳統文化,既深刻把握源頭處的精神文化內核,又系統梳理在漫長時空更迭中發展交融的脈絡、軌跡和方向,通過深入“大過程”、進行“大比較”、揭示“大結構”,搞清楚源與流的關系,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堅持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不斷深化對人類文明演進的整體性、系統性認知。
“天下”是一個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形塑的綜合體。堅持胸懷天下做學問,并不是追求或迎合所謂的“普世性”,而是以“我之為我”的自信和自覺,在堅守文化主體性和學術主體性的基礎上,體悟和把握自身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從普遍性中把握規律性、從特殊性中把握多樣性,在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中,守好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繁榮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作者為南京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詳細]
加強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增進基層黨員干部的法治意識和法治精神,在社會上積極培育時代新風新貌,有助于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詳細]
推動改革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取得新突破新成效。加強前瞻性研究,使制定的規劃和政策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順應時代發展新趨勢、實踐發展新要求、人民群眾新期待,大力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詳細]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把握好目標任務的長期性和階段性,把短期、中期、長期發展目標銜接起來,將謀劃長遠和干在當下結合起來,扎扎實實向前推進。[詳細]
個別黨員干部干工作,為了解決一個問題,結果卻導致出現另一個問題甚至一些更棘手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有些事情是不是好事實事,不能只看群眾眼前的需求,還要看是否會有后遺癥,是否會‘解決一個問題,留下十個遺憾’。”[詳細]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是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系統部署,充分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改革進行到底的堅強決心和強烈使命擔當。[詳細]
溯歷史的源頭才能理解現實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識當今的中國。如何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鑒過程中超越“古今中西之爭”,將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實踐體系化學理化,構建一套立足中國本土又擁抱世界的中國式現代化自主知識體系,并能與海外學者和智庫專家展開理性、有效[詳細]
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人類社會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關注與日俱增,期待中國對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發揮更大作用。在此背景下,不斷推進世界中國學研究,必須不斷拓展學術視野、探索多元視角。[詳細]
今天,中國人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廣大教師不能辜負“人民教師”的光榮稱號,必須肩負起“‘夢之隊’的筑夢人”的神圣責任。每一位教師都應把教育家精神作為自覺追求,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勇作燃燈者、爭[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向全世界再次宣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決心,展示了為實現目標愿景所作的系統謀劃以及為之持續奮斗的重大舉措。對正處于動蕩變革時期的全球格局而言,這無[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