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莊文楚
杜尚澤 鄺西曦
水運連著國運。一部泱泱大國的治國史,也是一部百折不撓的治水史。
回顧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看得最多的,“水”是主題之一。而通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除了以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等以地域視角分類,還有便是以長江、黃河這樣的水系來統領。
為何是水?山水林田湖草沙,“水是命根子”,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天下之多者水也,浮天載地,高下無所不至,萬物無所不潤。”
習近平總書記這次到江西考察,主要是看長江經濟帶發展,并主持召開了近8年內以此為主題的第四次座談會。會上,回顧發展歷程,總書記有感而發: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抓工作,一方面是抓戰略性工作,也就是‘國之大者’,而這些工作都是有較長周期的。另一方面,我們不僅抓戰略,還要起而行之,篤行不怠,一以貫之,久久為功。不是說規劃完了就算完了,不是說只喊口號沒有行動。我們都是一件件做,全面系統布局。做就要做好它,完成它。”“黨的十八大之后我們抓工作,就是這個精神!”
兩個詞,一是“戰略”,二是“篤行”。
先說“戰略”。
那一年,習近平總書記到了山東東營,“看黃河入海流”。黃河上中下游都走到了,“心里也踏實了”。
善治國者必重治水。各項工作時間的分配,是觀察治國理政的一個窗口。花大量時間去看水的深層邏輯,正是人民幸福生活是“國之大者”的執政理念。
水里有戰略思想。
最廣為人知的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兩山論”現在深入人心,不再“以GDP論英雄”。從非此即彼的單選題到相得益彰的多選題,其中蘊含著深刻辯證法,充滿了戰略遠見。
總書記所說的“有多少湯泡多少饃”,也是一種戰略。它是“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的生動表達,背后有“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把水置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考量,體現的是對規律的尊重,是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個表征。
大戰略,勢必大手筆。比如新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無不體現在水中。僅說協調,這次在江西召開的座談會,總書記就強調了“堅持把強化區域協同融通作為著力點”。會上有個細節。總書記親切詢問來自11個省市的負責同志,他們花了多長時間到南昌。昔日翻山越嶺、跋山涉水的漫長路途,如今耗時不過兩三個小時。交通的便捷,正是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
再比如新發展格局。浙江寧波舟山港,碧海揚帆,習近平總書記在那里醞釀了“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此前在四川考察,總書記考慮到“我們的主要家當都擺在沿海一帶”,深入思考“大后方”的概念。
戰略里有戰術,治水的仗怎么打?
看地圖,水資源幾橫幾縱。東西向的,繼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之后,習近平總書記又提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國家的“江河戰略”就確立起來了。南北向的既有連通古今的大運河,也有世紀工程南水北調。
縱橫交錯,揚浪千重,利澤萬方。而散落其間的,是枝蔓般的河流、星羅棋布的湖泊。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領導開展了大規模水利工程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水資源配置格局實現全局性優化。
系統觀念,是治國理政的一個方法,也是治水的一大戰術。“處理好輕重緩急,什么時候干什么事,哪些是當務之急,哪些是戰略性的儲備。”總書記曾經叮囑。
河湖長制是系統觀念的生動運用。習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時探索江河湖泊的治理與保護。浙江也因此成為河長制的發源地。這一思路,在黨的十八大后進一步拓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謀劃。
再看第二個詞,“篤行”。
對這一點,習近平總書記感觸很深:
“像我們抓綠水青山,像我們的脫貧攻堅、實現全面小康,像我們共建‘一帶一路’,像我們區域協調發展的幾大戰略……都是一件事、一件事在做,按照黨中央的要求,一絲不茍做起來。當然也要經過反復的回饋、論證、檢驗。只要主流是對的,就堅定做下去。”
堅定做下去。治水之難,也是治國不易的一個縮影。江邊,碼頭、砂廠、化工企業“關改搬轉”談何容易,處處是難啃的“硬骨頭”。沒有“釘釘子”的堅毅,沒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沒有“致廣大而盡精微”的智慧,怎能有今天的“一江碧水向東流”?
“著眼點著力點不能放在GDP增速上”“非不能也,而不為也”,由治水思治國,巨輪航道調轉,不僅涉及發展方式變革,更有對利益藩籬的突破,對發展邏輯的重塑。
唯有擔當,方能披荊斬棘;唯有篤行,方能一往無前。
篤行,首要在信。
這次考察,習近平總書記回顧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各部門“對黨中央的精神,首先是不含糊。深刻理解、統一認識、堅決執行,黨中央有指令就落實。”
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加強黨的領導,力度前所未有,這是其中要義。而新時代以來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進一步贏得了人民的信任。
“四個自信”亦是題中之義。總書記曾經引用《莊子·秋水》中的典故,告誡全黨:“我們千萬不能‘邯鄲學步,失其故行’。”我們所走的路,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唯一正確選擇。
篤行,關鍵在鍥而不舍、久久為功。
“逆水行舟”“行百里者半九十”“滾石上山,稍不留意大石頭就滾了下來”……習近平總書記曾用這些來形容民族復興路上的艱辛和堅韌。
治水是一項長期任務。從之前“長江病了”的診斷,到這一次“現在的長江只能說是‘大病初愈’”,總書記叮囑“不能抓一陣松一陣,稍有好轉又動起歪念頭。”
一張藍圖繪到底,考驗的是政績觀。早在浙江工作時,習近平同志就在《之江新語》中以《“潛績”與“顯績”》為題,論“不求急功近利的‘顯績’,創造澤被后人的‘潛績’”。一以貫之20年的“八八戰略”成績卓著,“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正是經驗之一。
“我是崇尚行動的。”
強調紅旗渠精神“永遠不會過時”,考察三峽工程時指出“國家要強大、民族要復興,必須靠我們自己砥礪奮進、不懈奮斗”……治水事業里有實干篤行的民族品格。
腳步不會停歇。總懷有“時時放心不下”的憂患意識:“河川之危、水源之危是生存環境之危、民族存續之危。”
聯網、補網、強鏈,國家水網正加快構建,總書記的目光望向更遠的未來,謀的是永續發展、復興偉業:“水網建設起來,會是中華民族在治水歷程中又一個世紀畫卷,會載入千秋史冊。”
水運連著國運。一部泱泱大國的治國史,也是一部百折不撓的治水史。回顧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看得最多的,“水”是主題之一。而通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除了以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等以地域視角分類,還有便是以長江、黃河這樣的水系來統領。[詳細]
發展承載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發展中國家的第一要務,也是人類社會永恒主題。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愿加大對全球發展合作的資源投入,致力于縮小南北差距,堅定支持和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這既是我國持續推進國際發展合作和援外事業[詳細]
新華社北京10月15日電10月16日出版的第20期《求是》雜志將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詳細]
心合意同,謀無不成。中國舉辦的菌草技術國際培訓班,給許多國家民眾帶來新機遇,成為互利共贏、造福人民的生動寫照。在斐濟,菌草技術被譽為“島國農業的新希望”;在萊索托,農民稱菌草為“致富草”;在盧旺達,3500多戶家庭參與菌草生產,每戶每年收入增加了1至3倍[詳細]
大道至簡,實干為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銳意進取、守正創新、團結奮斗、扎實工作,一定能不斷書寫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新篇章、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詳細]
翻山越嶺、跨洋越海,絲綢之路是古人創造的互聯互通奇跡。如今,遠洋巨輪劈波斬浪,“鋼鐵駝隊”跨越大洲,續寫著新時代的絲路故事。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以共建“一帶一路”合作10周年為新起點,加快發展戰略對接,推[詳細]
一切偉大的實踐,都需要科學理論的正確指引。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必須以科學理論為指導,加強理論思維,總結好、運用好黨關于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思想理論成果,更好指引新時代新征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詳細]
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新時代是奮斗出來的。新征程是充滿光榮和夢想的遠征,沒有捷徑,唯有實干。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誠實勞動、勤勉工作,銳意創新、敢為人先,充分發揮主力軍作用、充[詳細]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杭州亞運會給全世界留下難忘的杭州記憶。讓我們帶著這份美好的記憶,走人間正道,干正義事業,堅定不移朝著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同各國人民一道推動構建亞洲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詳細]
文明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進步的標志。五千多年來,中華文明猶如一條波瀾壯闊的長河,一路奔涌、浩蕩向前,歷經風雨綿延不絕,飽經滄桑歷久彌新,在人類文明史冊上寫下濃墨重彩的篇章。[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