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蔡之兵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省南昌市主持召開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統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加強政策協同和工作協同”“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更好支撐和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為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著眼全局、因地制宜,系統謀劃并推出了多項區域重大戰略,有力支撐了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的形成。作為發展基礎最好、經濟和創新實力最強、涉及區域數量最多的區域重大戰略之一,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在全國發展大局中的重要性和影響力毋庸置疑。新時代以來,圍繞長江經濟帶發展這一區域重大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四次主持召開座談會,明確了“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總體要求,提出了“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總體路徑,形成了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四梁八柱”,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順利推進提供了根本保障。當前,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中,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迎來新的歷史機遇,也面臨新的發展挑戰,須謀長遠之勢、行長久之策、建久安之基,進一步夯實發展基礎,強化自身優勢、發揮引領作用,助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以高水平保護增強長江經濟帶的承載力和發展潛力。長遠來看,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根本上依賴于長江流域高質量的生態環境。因此,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應在高水平保護上下更大功夫。一是立足“管”,堅持以國土空間規劃所劃定的生態紅線為管理依據,加強沿江各地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嚴格執行準入清單。二是立足“治”,繼續加強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扎實推進大氣和土壤污染防治,持續提高長江流域生態環境質量。三是立足“轉”,堅持以產業綠色轉型升級為抓手,支持生態優勢地區做好生態利用文章,積極發展綠色技術、綠色產品,把生態財富轉化為經濟財富。
增強長江經濟帶對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支撐力。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技術基礎。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首要的是產業體系能源源不斷地形成新的增長點。有鑒于此,長江經濟帶應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發揮地區在優質要素集聚、科技創新能力、先進產業培育等方面的先發優勢,系統布局新領域、新賽道的引領性技術攻關,把長江經濟帶的科研優勢、人才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持續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新優勢。此外,增強產業體系的發展韌性也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題中應有之義。作為我國制造業的主要集聚區,長江經濟帶各地區始終堅持以實體經濟建設為著力點,馳而不息實施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增強行動,不斷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進程,必能顯著增強整個地區的產業鏈協同發展能力和風險抵御能力。
增強長江經濟帶對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的支撐力。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作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必然前提,實現高水平的區域協調發展,是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重中之重。自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提出以來,沿江各地始終將強化區域協同融通作為著力點,堅持省際共商、生態共治、全域共建、發展共享。著眼區域關系,大力推動區域交通基礎設施網絡和跨區域要素流動市場建設,推動區域交通互聯性、政策統一性、規則一致性、執行協同性不斷增強,加快形成生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立足區域整體,深入發掘長江文化的時代價值、整體價值和品牌價值,協同推進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發展,長江國際黃金旅游帶的國際知名度日益提高,為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的形成奠定堅實基礎。
增強長江經濟帶對新發展格局的支撐力。長江經濟帶橫貫東西、承接南北、通江達海,在聯通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用好兩種資源上具有獨特優勢,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主體。在國內大循環上,長江經濟帶市場規模大、產業基礎好、發展能力強,在多年的協調發展過程中,已形成了東中西區域優勢互補的高質量經濟布局,有效保障了國內大循環的內生動力和可靠性。在國際大循環上,長江經濟帶包含了沿海開放、沿江開放的多個重要城市,是我國對外開放的主陣地。在新時代的對外開放過程中,沿江各地充分發揮自貿試驗區的政策優勢和已經積累的制度創新經驗,將為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作出更大貢獻,顯著增強我國經濟對國際循環的吸引力、推動力。
(作者:蔡之兵,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經濟大船將乘風破浪持續前行”。當前,我國經濟恢復速度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處于領先地位,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發展前景光明。因勢利導、乘勢而上,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優勢、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的供[詳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走出來的,也是從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中走出來的,“兩個結合”是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大理論創新,彰顯了“兩[詳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走出來的,也是從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中走出來的,“兩個結合”是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大理論創新,彰顯了“兩[詳細]
十年櫛風沐雨,十年春華秋實。習近平主席指出:“共建‘一帶一路’源自中國,成果和機遇屬于世界。”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評論,與廣大讀者一道,回顧過去10年取得的成績和經驗,汲取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智慧與力量。[詳細]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一切國家和民族的崛起,都以文化創新和文明進步為先導和基礎。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圍繞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的文化使命,堅定文化自信,秉[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對于時間的理解,不是以十年、百年為計,而是以百年、千年為計。”我們要懷平常心,以道不變、志不改的定力,以一件接著一件辦、一茬接著一茬干的恒心,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奮力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詳細]
在深入對話交流中,兩個分論壇活動圓滿落幕,大家暢所欲言、意猶未盡。展望共建“一帶一路”下一個金色十年,與會人士認為,記錄歷史、報道事實、溝通民心,共同講好絲路故事,為世界和平穩定發展注入正能量,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媒體責無旁貸。[詳細]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既是維護開放型世界經濟體系,實現多元、自主、平衡和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方案,也是深化區域合作、加強文明交流互鑒、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的中國主張,體現了中國作為最大發展中國家和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對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詳細]
作為一條文明之路,絲綢之路的價值不僅在于商貿本身,而且在于開創了“化干戈為玉帛”、以經貿交往推動人們和平相處的道路。人們在絲綢之路上的交往交流,積累了人與路的深厚情感、人對路的強烈認同以及同行者的歸屬感,拉緊了情感紐帶。絲綢之路的開辟和發展,承載著[詳細]
激發縣域經濟活力、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是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方面。數字經濟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前沿,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為我們進一步推動數字經濟發展指[詳細]